合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惯》,扉页上“以终为始”的烫金大字仍在眼前闪烁。作为一名审计法务部职员,一直认为专业能力与制度流程是立身之本,读完此书才惊觉,那些困扰已久的效率瓶颈、沟通障碍,本质上是思维模式与行为惯的桎梏。这本书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指南,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审计法务工作中“制度理性”与“人性温度”的衡之道。
“积极主动”的惯,让我重新审视审计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传统审计常被视为“问题发现者”,但在某次审计中,当我跳出被动核查的框架,主动与业务部门沟通时发现看似存在的问题实则源于制度流程的不完善。这让我意识到,积极主动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态度,更是打破部门壁垒的钥匙。法务工作中同样如此,面对合同纠纷,与其被动等待诉讼,不如提前介入业务流程,用“事前预防”替代“事后补救”。正如书中所说:“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以终为始”的思维,则重塑了我的工作目标观。以往审核合同,我们常将重点放在条款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上,却忽略了合同对业务目标的支撑。一次采购合同审核时,我尝试站在业务部门的角度思考:这份合同是否能保障交付质量、控制成本、降低履约风险?通过与业务、采购部门反复沟通,我们不仅完善了违约责任条款,还增加了阶段性验收等内容,既规避了法律风险,又推动合同更好地服务于业务目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审计法务工作者不仅要守护底线,更要成为业务发展的“赋能者”,将合规要求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催化剂。
“要事第一”的原则,为审计法务工作的时间管理提供了精准标尺。面对众多的合同审查、审计报告,我曾陷入“救火式”工作状态。学“时间四象限”理论后,我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重要不紧急”的事务中,比如建立标准合同文本库,提升重复性工作效率。这种转变不仅减少了加班频率,更让我有精力聚焦其它业务工作,真正实现从“事务型”向“价值型”的转型。
“知彼解己”的沟通法则,在处理跨部门冲突时展现出惊人的力量。一次因合规要求引发的部门争执中,我尝试放下“法律权威”的姿态,先倾听业务部门对效率的诉求,再用数据说明违规成本,最终达成双方认可的方案。这印证了书中的观点:“首先寻求去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理解自己。”审计法务工作人员常被贴上“铁面无私”的标签,但若能在坚守原则的同时,用同理心搭建沟通桥梁,反而能让制度执行更顺畅。
从审计底稿的细致核对到法律条款的字斟句酌,审计法务工作天然需要理性与严谨;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惯》提醒我们,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思维的革新与惯的重塑。当“积极主动”成为职业本能,“以终为始”贯穿决策始终,我们终将在制度的框架与人性的温度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高效能成长路径。
微博
微信公众号
头条号
抖音号
快手号